建立我国与国际接轨的低碳认证标准体系,保障低碳经济健康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创新发展,降低交通领域碳排放;推进在地国际化,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大国人才;鼓励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在浦东新型研发机构兼职,以加快推动引领区建设……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分别于3月11日、10日闭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亚美登录全国人大代表张雄,全国政协委员钟志华、顾祥林、陈义汉肩负重托,履行庄严职责,积极建言咨政,共商国是,共谋发展。两会上的同济声音受到广泛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亚美登录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雄:
建立中国低碳认证标准体系,保障低碳经济健康发展
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张雄表示,由于目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刚起步,尚缺乏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认证标准体系,难以甄别其真伪。倘若低碳经济领域鱼龙混杂,必将影响低碳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为保障我国低碳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张雄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中国低碳经济认证标准体系》,在我国局部地区先试先行,探索实践低碳产品、低碳技术认证工作,建立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参与的激励机制,发挥职能部门和公众的监督作用,在实践中完善低碳经济标准认证体系。他认为,我国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低碳认证标准体系,参与国际碳交易规则的制定,可以甄别低碳产业和低碳产品的真伪,为低碳经济领域打假提供标准依据,促进我国碳交易平台的发展,引导我国低碳经济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
张雄等40位全国人大代表还向大会提交联名议案,建议为反网络暴力专项立法。他们表示,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式的公共空间,打破了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屏障,但同时为网络暴力埋下了种子。而长期以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针对网络行为起到约束作用的道德和法律体系一直处于模糊状态,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相对落后和疏漏,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对“网络暴力”本身尚缺严格的法律定义。为此,他们建议,为反网络暴力专项立法,从法律层面明确界定网络暴力定义和范畴;明确网络暴力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治安处罚及刑事责任;加大网络暴力的刑罚力度。
此外,张雄还建言制定“海绵城市”铺装工程长效质量专项验收规范。目前,海绵城市的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进,但各地海绵城市工程质量良莠不齐。他建议制定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质量专项验收规范,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长效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亚美登录教授钟志华:
“双碳”背景下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创新发展
“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占全国终端排放的15%左右,是仅次于工业、建筑之后的第三大碳排放源。而在整个交通领域中,道路交通碳排放占比高达80%以上,其中城市交通碳减排潜力巨大。”钟志华说。
在他看来,我国公共交通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创新发展面临政策瓶颈;二是运营调度模式僵化;三是公共交通工具轻量化水平低,导致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和碳排放;四是公共交通工具“人公里”能耗高,尤其是低峰时段空座甚至空车率高,能源浪费巨大。
钟志华认为,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重新定义公共交通系统及服务,亟需转变理念、创新模式,突破政策、技术、管理等多重瓶颈,从根本上提高公共交通服务的竞争力。为此,他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发展城市出行新理念,创造城市公共交通新模式。积极拓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内涵,重新定义公共交通工具,并在城市规划中逐步将足够的先进公共交通设施作为硬约束。鼓励小型化、轻量化公交工具,显著降低“人公里”能耗。
二是不断完善政策体系,鼓励多元公共交通模式发展。不断完善新能源公交的补贴政策,探索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的补贴机制。以实际减碳效益或有效客位公里作为补助分级标准,为新型公共交通模式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
三是加快设施更新,加速车路协同技术落地。加强新能源智能网联公交的研发与推广,在5G、智能路侧设施等支持下,加速实现运载工具车车通讯、车路协同、编队运行和经济驾驶,推动公共交通系统高效智能运行。
四是突破技术瓶颈,创新公共交通运营调度机制。充分挖掘现有道路资源,运用道路空间再分配机制,为公交发展提供更多空间;充分利用居民出行大数据,组合多种车型和灵活调度策略,按需响应,动态调整路线和站点。
五是完善奖励机制,建立个人出行“碳账户”。通过先进的实时通讯与定位技术,对公交出行产生的碳排量进行记录与核算,依据“碳账户”积分建立公共交通的使用费率折扣制度,进一步鼓励公共交通出行。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亚美登录副校长顾祥林:
推进在地国际化,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大国人才
目前,我国在国际组织中任职人员仍然偏少,职位偏低、结构失衡也导致了任职人员在组织内发声边缘化。顾祥林说,我们亟需一大批具备全球胜任力,既能立足中国实践,又能与世界对话,并能实现国际合作和参与国际治理的优秀国际人才。
他认为,随着我国的国力增强,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和国际留学生来到中国工作或学习,也有越来越多的海归人才回国就业。要想让这些国际化的人才在国内发挥所长,并吸引更多优秀的高端人才来我国工作,为我国所用,国内本土环境的国际化需要进一步提升。也只有国内本土环境实现国际化,我们才能真正滋养具有国际视野、全球胜任力的国际人才。
为此,顾祥林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推进高校在地国际化,发挥高校与所在区域作为人才高地的优势,提升校内和社会的国际化程度。在地国际化的关键是建设富有本土特色的国际性校园,为全体师生在校内提供接触跨文化与国际性事务的机会,在信息分享、知识获取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国际关怀。
二是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具有国际同理心的人才。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开设“国际理解教育”相关通识课程,增长国民对世界多元文化、经济、政治的认识,提升我国国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能力,从根本上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
三是结合“双一流”高校的优势学科建设,开设一流学科中的“全球胜任力”培训计划,打造既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熟知国际规则的国际人才,形成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中国人才蓄水池。
此外,顾祥林还建言,多渠道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他表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就业空间压缩、就业市场结构性失衡、新增市场主体对就业拉动作用下降和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变化等挑战。需要推动区域经济高水平发展,增加应届生就业岗位;提升应届生职业技能,推进职业教育专业化;提高市场主体活力,扩大企业就业容量;引导高校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亚美登录副校长、附属东方医院院长陈义汉:
鼓励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在浦东新型研发机构兼职,以期加快推动引领区建设
2021年7月1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正式发布,赋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打造引领区,人才先行。“当前,浦东新区在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规模质量方面还有不足,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最大瓶颈制约也在人才。”陈义汉说,浦东新区不但要进一步面向海外吸引人才,打造全球人才引进“直通车”、国际高层次人才“蓄水池”,同时还要紧紧依靠本土创新人才。
为此,他建议以浦东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为载体,鼓励和引导上海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才到浦东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共同参与引领区建设,进一步激活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并形成可推广复制的制度与机制。鼓励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到浦东新区新型研发机构兼职,试行如“医师多点执业”模式的科技人才多点兼职。充分发挥浦东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灵活优势,加强人才流动的支持保障。
此外,陈义汉还建言,在医院公共区域建立空气质量标准和预警系统。目前,医院在公共区域(例如门诊、急诊、CT室、普通病房、餐饮区、活动区和办公会议区等)还没有设立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和管理规范,例如对于医院公共区域的交叉感染的微生物指标尚缺乏相应的空气质量标准和管理规范。如此难以避免患者与医生之间以及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的发生,甚至传染性疾病在医院内部的传播。为此,需要建立医院公共区域空气质量标准和实时监控预警系统。
他提出建议:一是在医院公共区域建立空气质量标准和管理规范。二是在医院公共区域中央空调上安装卫健委认证的空气消毒设备。三是在医院公共区域设置空气质量监控和预警系统,对颗粒物或者微生物等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预报。